汉字有感情,手写更温暖

我们从远古走来,巨浪涤荡着尘埃,在整个绵延不绝的历史征程中,中华文明从未中断。

千年的风雨,赋予了它独特的魅力和内涵;千年的磨砺,雕刻了它深刻的内容和思想。而汉字作为中华文明的组成部分,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亦如余秋雨所说:“汉字是第一项中华文明长寿的秘密,它是活着的图腾,永恒的星辰”。

经过几千年的辗转演变,汉字逐渐发展成为了“汉字七体”,即: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这也是整个中华文明发展脉络的印证。作为信息传递和情感沟通的重要载体,汉字给人们带来了无穷的遐想和温暖。

在从前那个车马近、书信远的年代,人们执笔写字,传达情意。

王羲之写给友人的书信

1、书法大家王羲之以形写神

生于东晋乱世时期的王羲之,他和好友分处各地,相见困难,书信便成了他们沟通情感的重要工具。

在一次大雪之后,王羲之就写了这样一封信来问候远方的友人,内容大概是这样的:“今天下了一场雪,很舒爽,停的也是时候,很不错。想必你都平安健康。没能照心意把信写完,有点累了,表达难以得体,就此停笔。”

笔端凝真情,简单的汉字却传达出朋友间的深情。

2、末代皇帝也有颗热爱文字的心

通常对于那些经常握笔写字的人,我们会理所当然的给他们冠以“文艺青年”的称号,历史上走下“神坛”的末代皇帝溥仪就是这样一位骨灰级文青。

在他为一后一妃准备的婚戒中,竟用汉字在素圈的内壁刻上了“惟精惟一,允执厥中”,一腔深情,通过这八个汉字表达得淋漓尽致。


溥仪皇帝借文字表达情感

3、书信先生陈先之的手写传承

汉字作为温柔的“手写艺术”,一直在慢慢延续。

从新中国成立后就帮人代写书信的陈先之老先生就是这种手写艺术的践行者。他会在家门前的十字路口摆摊,来写信的人经常排起长队,有钱的会给点钱,没钱的就给个鸡蛋或者馒头。

在当时,给家人、朋友写信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也是老先生做这件事的意义,他选择用这样的方式继续传递着藏匿在信纸上的的爱与温暖。

手写书信的文化传承

然而,“写得家书空满纸”的这种温情逐渐被互联网时代下的社交方式所取代。

现在用着微信的你,是否也曾在懵懂青涩时,为某个人写过情书?

当年在外打拼的你,是否也曾亲手写过几封家书,寄给远在故乡的父母?

用着电脑打字的你,是否也曾在泛黄的稿纸上,洋洋洒洒写出过几篇文章?

“汉字有感情,手写更温暖”,千百年来,汉字承载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血缘文化,维系着人间的亲情,也真实地记录了时代的变迁。想象那种用手书写、连缀起来的漫长岁月,一种由笔尖流淌而出的心底倾诉,含温带热,可触可摸,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动呢!

如今,手写汉字这种古老又温情的传递情感的方式,已然随着键盘的敲击远去,握在手心的温度也正在渐渐消失。

但,正所谓“见字如面”,手写文字在表情达意方面仍然有着其得天独厚的优势,藏在文字内那或畅快、或忐忑、或欣喜、或难过的感受是键盘输入所无法取代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GLOBAL CHINESE CULTURE TRANSMISSION NETWORK (GCCT) » 汉字有感情,手写更温暖

赞 (6)

评论 0

  • 昵称 (必填)
  • 邮箱 (必填)
  • 网址